行銷人 Vibe Coding 速成指南:從前端到 GTM,一次搞懂工程師的語言
你是不是也遇過這種窘境?
跟工程師提需求,想在網站上加個追蹤,結果來回溝通了三天,會議記錄比程式碼還長。
最後,你只能雙手一攤,拋出那句既無奈又沒幫助的咒語:
「那個…網站好像壞了?」
空氣瞬間凝結,工程師夥伴的眼神,彷彿在看一個來自遠古時代的穴居人。
這不是你的錯。行銷的語彙是「轉換」、「觸及」、「點擊率」;工程的語彙是「部署」、「API」、「資料庫請求」。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卻要合作蓋出同一棟羅馬。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學一點 Vibe Coding。
等等,什麼是 Vibe Coding?
別緊張,不是要你變成全職工程師,去鑽研什麼演算法。
Vibe Coding 是一種「感覺派的程式素養」。
它的核心目標只有一個:讓你聽得懂工程師在說什麼,也讓工程師聽得懂你的需求。
你只需要掌握那關鍵的 20% 知識,就能解決 80% 的追蹤設定與溝通障礙。
這篇文章,就是你的第一本 Vibe Coding 速成手冊。
第一站:網站的「前台」與「後廚」,別再傻傻分不清
想像一下,你走進一家高級餐廳…
你看到的,是窗明几淨的用餐區、精美的菜單、面帶微笑的服務生。
這,就是網站的 前端 (Front-end) 。
它是使用者直接看到、摸到、互動到的一切。
- 你點擊的按鈕、滑過的圖片、填寫的表單,都屬於前端的範疇。
那麼,後廚呢?
你看不見的地方,正發生著一連串魔法。
廚師根據訂單(你的請求)處理食材、烹飪、擺盤。
這,就是網站的 後端 (Back-end) 。
它負責處理所有看不見的資料運算、邏輯判斷。
- 你註冊會員時,後端負責檢查帳號是否重複。
- 你下單商品時,後端負責扣除庫存、產生訂單編號。
而所有的食材,都存放在一個巨大的冷凍庫裡。
這個冷凍庫,就是 資料庫 (Database) 。
它就像一個超級無敵大的 Excel 表格,專門存放會員資料、商品資訊、瀏覽紀錄等。
關鍵心法 🔑:
下次遇到問題,你就能更精準地描述:
「我覺得是 前端 的按鈕樣式跑掉了,點不到。」(而不是「按鈕壞了」)
「我猜是 後端 抓會員資料時出錯了。」(而不是「系統怪怪的」)
你看,光是這樣,溝通效率就提升了 80%。
第二站:網站的骨架 (HTML) 與衣服 (CSS),你至少要會認路
HTML 跟 CSS?聽起來很嚇人,對吧?
別怕,我們不是要從零開始蓋房子,只是要學會看懂房子的「藍圖」和「裝潢手冊」。
把 HTML 想像成網站的「骨架」。
它決定了這裡該有個「頭」、那裡該有隻「手」。
行銷人最常接觸的幾個標籤,你只要「認得」它們就好:
<a>
:這是一條「血管」,也就是超連結,能通往別處。<h1>
:這是最重要的「頭」,也就是大標題。<p>
:這是一段「肉」,也就是段落文字。<img>
:這是一對「眼睛」,也就是圖片。<button>
:這是一隻「手」,也就是按鈕。
那 head 跟 body 又是什麼?想像成一個人的「腦袋」與「身體」。
- head (腦袋): 裝滿了各種看不見的「想法」與「指令」。你的 GA 追蹤碼、SEO 關鍵字、給 Facebook 看的小標題 (OG tag),全都藏在這裡。它很重要,但訪客看不見。
- body (身體): 就是我們實際看見、能互動的部分。所有文字、圖片、按鈕,都在這裡。
如果 HTML 是骨架,那 CSS 就是「衣服與妝容」。
它決定了骨架上長出來的肉,要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化什麼樣的妝。
- 字體要多大?按鈕要是圓的還是方的?背景顏色要用 Tiffany 藍還是夜幕黑?
這些,全是 CSS 在管。你只需要知道 class 與 id 是在幫網站的各個元素「取名字」,這樣 CSS 才知道要把哪件衣服穿在誰身上。
關鍵心法 🔑:
當你要埋設 GA 或 Meta Pixel 追蹤碼時,通常會被告知要放在<head>
裡。現在你知道了,那就像是把一個追蹤晶片植入網站的「大腦」,讓它在背景默默運作。
第三站:讓網站「動起來」的魔法,JavaScript (JS)
如果 HTML 是骨架,CSS 是衣服,那 JS 就是網站的 神經系統。
是它,讓網站從一個靜態的展示品,變成一個可以跟你互動的活物。
我敢說,99% 的行銷追蹤工具,都離不開 JS。
JS 到底在忙些什麼?
- 偵測行為: 它就像個駐點觀察員,隨時偵測「使用者是不是點了那個『加入購物車』按鈕?」、「他是不是把頁面滑到了 80% 的地方?」
- 發送訊號: 一旦偵測到特定行為,JS 就會立刻拿起對講機,向遠方的總部(例如 Google Analytics 或 Meta)大喊:「報告總部!用戶 A 剛剛點擊了『立刻購買』按鈕!」
這就是 GA4 的「事件」(Event),以及 Meta Pixel 的「標準事件」運作的底層邏輯。
你可能還聽過一個詞:Schema.org
這也是透過 JS 實現的一種「給機器看的筆記」。
你用它在網頁上標註:「嘿,Google 搜尋引擎,這串數字是『商品價格』、這段文字是『常見問答』、這五顆星星是『顧客評價』喔!」
這樣一來,Google 就能更「看懂」你的網頁內容,甚至在搜尋結果頁直接秀出價格或評價,吸引更多點擊。
關鍵心法 🔑:
所有行銷追蹤的本質,都是透過 JS 這個「信差」,把使用者在網站上的「行為」,即時回報給數據分析工具。
第四站:網址 (URL) 上的神秘咒語,UTM 參數
這絕對是所有行銷人的惡夢,沒有之一。
精心策劃了一檔廣告活動,結果 UTM 參數一個字母拼錯,報表直接裂成兩半,數據完全無法追蹤。
URL,就是我們俗稱的網址。但真正重要的是網址屁股後面那串東西。
我們來解剖一串典型的網址:
1 | https://xxx.com/page?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cpc |
- ? :這是一個信號,告訴瀏覽器:「喂!正事講完了,接下來是『備註欄』時間!」
- & :這是分隔符,用來區分不同的備註項目。就像你在筆記上寫下:「來源:臉書、媒介:付費點擊」。
UTM 就是一套廣泛被使用的「備註格式」,目的是讓 GA 能精準辨識流量的來源。
你必須像個紀律嚴明的圖書館員一樣,嚴格規範命名規則。
facebook 跟 Facebook 在 GA 眼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來源。這就是報表混亂的萬惡之源。
順帶一提,GET 跟 POST 是什麼?
- GET: 就像寄一張「明信片」。所有資訊(包含參數)都寫在明信片上(網址列),所有人都能看到。
- POST: 就像寄一封「信」。重要資訊(例如你的密碼)被放在信封裡(背景傳輸),地址(網址)上看不到內容。
關鍵心法 🔑:
建立一個 UTM 產生器與管理表 (Excel/Google Sheet),讓所有團隊成員都從同一個地方複製貼上。這是最簡單,也最有效避免報表災難的方法。
第五站:GTM 的心臟:DOM 與 Data Layer
如果你正在使用 Google Tag Manager (GTM),那這兩個概念你非懂不可。
它們是 GTM 能精準抓取資料、觸發代碼的底層邏輯。
DOM:把網站想像成一棵「家族樹」
DOM (文件物件模型),說穿了就是瀏覽器在心中描繪的一張「網站結構圖」。
這張圖就像一棵樹,<body>
是主樹幹,<div>
是大樹枝,<button>
、<p>
可能是小樹枝或葉子。
當你想用 GTM 追蹤某個按鈕的點擊時,你其實是在告訴 GTM:
「嘿!去這棵家族樹上,找到那根叫做『立即購買』的樹枝,只要有人碰到它,就通知我!」
Data Layer:一個神奇的「公佈欄」
但有時候,光靠 DOM 太難找到我們要的資訊了(例如:商品 ID、價格)。
這時候,Data Layer (資料層) 就登場了。
它像是一個架設在網站和 GTM 之間的中介「公佈欄」。
- 網站的 JS 可以把各種重要資訊(例如「商品名稱:超級跑鞋」、「價格:3,000元」)寫到這個公佈欄上。
- GTM 就能輕輕鬆鬆地從這個公佈欄上讀取資料,再把它們發送到 GA 或其他工具。
這就是 GTM 裡面的「觸發條件 (Trigger)」與「變數 (Variable)」在做的事。
關鍵心法 🔑:
Trigger 回答了「什麼時候做?」(When)
Variable 回答了「要抓什麼資料?」(What)
兩者結合,就構成了一次完整的事件追蹤。
最終站:從「數據民工」到「數據架構師」的思維轉變
為什麼前面說了這麼多技術細節?
因為,行銷數據的價值,從來就不在於「收集」,而在於「設計」。
一個好的行銷人,應該在活動開始前,就想好:
- 我需要哪些 維度 (欄位)? (例如:來源、媒介、活動名稱)
- 我需要哪些 指標 (紀錄)? (例如:點擊次數、轉換數量)
這就像在用 Excel 設計一個表格。Row (列) 代表每一筆事件或用戶,Column (欄) 代表這個事件的屬性。
數據的旅程,分為三層:
- 收集層 (Collection): 透過 JS、Pixel、GTM 這些工具,捕捉使用者的行為。
- 儲存層 (Storage): 將收集到的資料,存放在 GA、BigQuery、CRM 這些「數據倉庫」裡。
- 應用層 (Application): 從倉庫裡提取資料,製作成報表、儀表板,或用於行銷自動化、再行銷廣告。
過去,我們可能只關心第三層。但真正的高手,是從第一層就開始佈局。
加分題:讓你跟工程師聊天時,顯得更專業的關鍵字
- HTTP 狀態碼: 網站的回應信號。
- 200 OK (一切正常)、301 (永久搬家)、404 (你要找的頁面不見了)、500 (我的廚房爆炸了,伺服器內部錯誤)。
- Cookie vs. LocalStorage: 兩種存在使用者瀏覽器上的小紙條。
- Cookie:主要用於「跨頁面追蹤」,容量小,每次都會跟伺服器溝通,像一張通行證。
- LocalStorage:主要用於「記住使用者設定」,例如「這個網站要用夜間模式」,容量大,只存在本地。
- API: 系統之間的「翻譯蒟蒻」。
- 讓你的 CRM 系統能跟 GA 系統對話、交換資料,靠的就是 API。
總結一句話:
行銷人學 Vibe Coding,從來就不是為了搶工程師的飯碗。
而是要學會「網站怎麼運作」的那 20% 核心邏輯,因為這 20%,能幫你解決 80% 的追蹤設定與跨部門溝通問題。
你看,從「網站壞了」到能清晰描述問題,這段路,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希望這份手冊,能成為你踏上這段旅程的第一張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