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7/15
思辨表達一次搞懂角色、觀點、立場!溝通不再雞同鴨講的超實用指南
為什麼你一定要搞懂角色、觀點和立場?在日常對話或討論中,我們常會聽到一些熟悉的語句:
「這是我的立場。」「我以家長的角色來說…」「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這些說法乍聽之下都沒問題,但實際上常常引發誤解或溝通不良,甚至變成雞同鴨講的局面。為什麼?因為多數人其實分不清「角色」「觀點」和「立場」的差別。
這篇文章就是為了幫你一次弄懂這三個概念,並學會在溝通中清楚表達,避免「我以媽媽的角色支持加薪制度」這種讓人霧煞煞的句子。
什麼是「角色」?你在哪裡、你是誰先從「角色」開始。角色不是演戲專用的詞,其實在每個情境中,我們都戴著不同的「角色帽」。
你在學校當老師,就扮演「教學者」的角色;在家庭中你可能是孩子的父親;到了公司,你可能是主管,也可能是執行人員。這些角色,會影響你說話的角度與重點。
比如說:
在學校,你是老師,說話會強調秩序與課程目標。
在家裡,你是媽媽,談到手機使用時可能會考慮孩子的安全。
在辦公室,你是專案負責人,就會關心進度、流程與責任分工。
角色其實就是你「在什麼情境中是誰」,也代表你當下的責任與任務。
那觀點是什麼?是你怎麼看一件事有了角色之後,就來看「觀點」。觀點比較像是你看待某個問題的「眼睛」。它受到你的角色、經驗、價值觀與情境影響。
比方說,一位學生可能會說:「我覺得上課應該多點自由,這樣才有創造力。」這是從「學生」的視角出發。而老師則可能說:「教學還是要有規範,才能維持秩序與學習效果。」這就是老師角色下的觀點。
觀點不是選邊站,它是你怎麼理解這個議題,是「我怎麼看」,還沒到「我支持哪邊」。
再舉個例子:
員工可能覺得:「彈性上班讓我更有效率。」
老闆卻可能覺得:「彈性上班讓管理難以掌握品質。」
兩個都是觀點,都各有道理,只是出發點不同。
立場則是什麼?是你選擇站在哪邊當你表達觀點之後,如果你進一步表態,選擇支持或反對某個做法,那就是「立場」。
舉個常見例子:
「我覺得填鴨式教學不利於創造力,所以我支持開放式教學。」
這句話前半段「我覺得填鴨式教學不好」是觀點,後半段「我支持開放式教學」就是立場。
立場是「你想往哪裡走」,代表你做出選擇。觀點是思考,立場是表態。
三者是怎麼串起來的?如果用一句話總結角色、觀點、立場之間的關係:
你扮演的角色 → 影響你的觀點 → 最後形成你的立場。
以學生和老師來說:
老師的角色讓他認為紀律有助學習(觀點),進而支持定期測驗制度(立場)。
學生的角色讓他覺得自由更能啟發創意(觀點),所以支持開放式教學、不排名(立場)。
他們不是在吵,而是「站的位置」不同,導致「看法」與「表態」不同。
真實生活案例:父母與孩子常見衝突我們回到家庭裡來看。
父母通常會說:「我不是要控制你,是為你好。」
這是因為他們在扮演「保護者、指導者」的角色,他們的觀點是「限制手機使用有助健康成長」,所以立場自然是「限制孩子使用手機」。
但孩子可不這麼想。他們身處的角色是「正在學習探索、追求自主」的階段。他們的觀點可能是「我需要一點空間與信任」,所以立場就是「反對太多限制」。
雙方其實都不是錯,而是立場不同的合理表達。
職場裡也是:上司與下屬的不同邏輯換個場景,來到職場。
主管常會說:「流程要明確,不能亂改格式!」
這源自他的角色是「流程與品質的把關者」,他的觀點是「制度能防錯、控管品質」,所以立場就是「堅持照SOP執行」。
但執行任務的下屬則會覺得:「報告流程太繁瑣,改一下比較有效率」,這是從「任務執行者」的角度出發的觀點,他的立場則可能是「建議簡化報告流程」。
兩人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各自站在不同位置看問題。
常見疑問解答:這三個概念怎麼活用?🎯 Q:角色會影響觀點嗎?當然會!你是媽媽和你是員工,看待「手機是否該限制」或「時間怎麼運用」的看法完全不同。
🎯 Q:我可以有多個立場嗎?可以,但前提是——你得說清楚你是用哪個角色講話。例如:「以我是老師的角色,我支持教學規範;但以我是家長的角色,我傾向給孩子更多空間。」
🎯 Q:觀點和立場有什麼差別?觀點像是「你怎麼理解問題」,可以是中性的;立場則是「你怎麼選邊站」,是一種行動方向。
🎯 Q:溝通中要怎麼表達才清楚?你可以這樣開頭:
如果你想表明說話身分:👉「以我現在主管的角色來說…」
如果你在分享看法:👉「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如果你要表態:👉「所以我支持這樣做法…」
實戰練習句型你可以試著練習這個句式:
「以我現在的 ___(角色),我認為 ___(觀點),因此我支持 ___(立場)。」
例如:
「以我現在的老師角色,我認為自由學習能激發創造力,因此我支持刪除固定課本。」
這種說法不僅讓人知道你怎麼想,還能幫助對方更理解你的立場從何而來。
結語:溝通從「我是誰」開始很多時候,我們溝通失敗,不是因為道理講不通,而是因為立場講得太快、角色講得太模糊、觀點沒有釐清。
下一次你要表達時,請先問自己三件事:
我現在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我對這件事的觀點是什麼?
我想表達什麼樣的立場?
當你能把這三件事說清楚,你會發現——對方開始聽懂你了,討論也變得更有建設性了。
這不是語文修辭,而是讓你在人際溝通中少吵架、多理解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