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拒絕幫朋友賣東西?那不叫創業,是在借人脈賭運氣
❌ 為什麼我拒絕幫朋友賣東西?那不叫創業,是在借人脈賭運氣
最近有個朋友來找我,說他打算開一家貿易公司,身邊很多人都有產品拜託他賣。他自己沒工廠、沒產品,但感覺機會處處,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做。
我只問了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廣告預算?」
他答:「沒有。我們打算用高分潤找業務來配合。」
我當下就說:沒興趣。因為這根本不是在創業,是在賭朋友的時間與人脈,賭別人幫你試錯的運氣。
🚫 我為什麼拒絕?因為這三件事我不願意賠上
1️⃣ 沒廣告預算=沒流量=再好的產品都賣不動
現在線上做生意的基本邏輯就是:「有流量,才有訂單;有預算,才有流量。」
你網站再漂亮、文案再專業,沒有預算買廣告,根本沒人會看到。
這就像在巷子裡開間沒招牌的店,等人路過發現?你等不到。
靠高分潤找業務來「用人脈賣貨」的模式,說穿了就是——沒資源、沒底氣,只想拉別人下水。
2️⃣ 做業務傷人脈,尤其是「我不熟的產品」
什麼保健食品、淨水機,我根本不是專家。如果我推薦朋友買了,結果出了問題,是我要扛責任,還是你來善後?
而且現在台灣消費者比你想像中還聰明,一查Google、比價看評價,立刻知道是不是盤子。你說你有貨源、有價格,但他們為什麼不繞過你,直接找品牌或工廠拿貨?
3️⃣ 光靠分潤,不養專屬業務,合作撐不久
這種只畫大餅的合夥方式,看似分潤很高,實則沒制度、沒底薪、沒訓練。
今天找來的夥伴,也只是因為閒著幫你賣,明天可能就被別人拉走。
講白了,這種不是在「建團隊」,是在「湊人頭」。
✅ 那創業做零售批發該怎麼做?這五件事你不能省
如果你真的想做零售或批發,與其用感情牌硬拗朋友幫忙,不如好好建立一個有預算、有制度、有未來的商業模型。
💡 1. 沒有行銷預算=沒人知道你在賣什麼
不管你從 Facebook、Instagram、蝦皮或 LINE OA 開始,第一步都是:先讓人看見你。
廣告預算不是選配,是標配。
建議操作:先抓 1–2 萬元做基本廣告測試,配合簡單的轉單漏斗,先求驗證市場反應,再擴大操作。
💡 2. 聚焦自己懂的領域,降低風險與信任成本
賣你不懂的東西,只會害到自己。真正能長久經營的,往往是你本來就熟悉、有興趣、說得出來使用經驗的產品。
建議操作:鎖定你有背景或關注過的品類,從小眾利基市場切入,容易建立專業形象。
💡 3. 建立一套業務制度,不靠情義綁人
不是你朋友就要幫你賣貨,你得讓業務看得見「穩定收入」的可能。
有底薪、有獎金、有追蹤系統,他們才有動力,也才看得到未來。
建議操作:三軌制度(底薪+分潤+獎勵)+CRM工具協助跟單與績效追蹤。
💡 4. 建立品牌,而不是當人脈的中繼站
一味幫別人賣貨,你只是永遠的中間人。只有打造自己的品牌,累積自媒體名單與信任關係,你才有真正的資產。
建議操作:做內容行銷,把廣告流量導入自己的 LINE、名單系統或電商官網,逐步培養鐵粉客群。
💡 5. 結合線上線下:讓品牌「被看見」也「被碰過」
現在的消費者更重體驗與信任。你可以辦快閃店、異業合作、社群團購、直播帶貨,讓商品走入人群、產生連結。
建議操作:規劃「週週直播+月月團購+季度見面會」三階段操作,打造社群動能與品牌故事。
📌 結語:生意要靠系統做,不是靠朋友挺
沒流量、沒制度、沒預算、沒專業,再熱血也撐不了三個月。
創業,不是請朋友幫忙,而是用商業邏輯打造可持續的獲利機制。
如果你真心想創業,請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願意投入多少資源(時間/金錢)來推動這件事?
- 我賣的東西,有沒有價值、夠不夠信得過?
- 我準備好建立一個讓「回頭客變鐵粉」的系統了嗎?
創業不是一次交易的衝刺,而是一場耐力賽。不是靠誰挺你,而是靠你能挺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