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不定期分享最新資訊文章

  • article-我受夠ChatGPT 4o的土色濾鏡了。一行指令,讓AI別再把世界修成沙漠色

    2025/5/1

    ChatGPT 提示工程
    我受夠ChatGPT 4o的土色濾鏡了。一行指令,讓AI別再把世界修成沙漠色
    我真心受不了那種「仿舊土黃感」。 每次請 ChatGPT 幫我生成一張圖,尤其是人物或場景,第一眼看到的不是驚豔,是困惑——這顏色也太土了吧?整張圖像像是從 1998 年數位相機倒出來的:黃得像秋天枯葉、灰得像辦公室牆壁,連天空都喪失生氣。 我試過各種 prompt 想要救它,什麼「vibrant color」「neutral tone」「realistic light」全丟進去,但還是土氣滿點。直到我發現:這不是我的錯,是它內建的風格偏好搞鬼。 官方風格太「藝術片」,用戶只想要「真實世界」ChatGPT 4o 的圖像生成功能,預設走一種「電影感」「油畫風」「低飽和」的風格。說好聽是文藝,有品味;說白了就是:不適合日常使用。 你想生成一張用在簡報的商業人物肖像?它給你一張像某種義大利獨立電影劇照的暗黃圖。 你要一個快樂溫暖的家庭客廳?它修出來像晚秋英劇裡那種有點哀傷的回憶畫面。 不改設定,就別指望它懂你要的是現實生活感。 色覺重置法:一行 prompt 解決一切名字很中二,但實在太好用了,我就叫它——「色覺重置法」。 只要在第一次叫圖前,加上一句關鍵語: 1請建立之後所有的創作圖像,除非我有指明要求,一般都以正常色彩飽和度、中性色溫為主。 這句話就像對 ChatGPT 下咒語,從此它生成的圖像會自動帶有你要的色彩風格,不再默默套用它預設的美術濾鏡。 教學:三步搞定 打開 ChatGPT,切到圖像創作模式 不管是你要它畫人物、場景還是設計概念圖,只要是會生成圖片的都可以。 先輸入「色覺重置法」這句指令 請建立之後所有的創作圖像,除非我有指明要求,一般都以正常色彩飽和度、中性色溫為主。 再輸入你的正式需求 例:「請幫我畫一位穿著紅色風衣走在街頭的女性。」 AB測試比較:效果一目了然我做過一次 A/B 測試,輸入完全一樣的內容,只差有沒有加那句「色覺重置法」。 項目 沒加設定 加上色覺重置法 膚色 灰黃、不健康 自然透亮 衣物色彩 鈍、沒對比 飽和但真實 整體氛圍 像舊報紙照片 像手機拍的好照片 底層洞察:別讓AI的「審美偏見」綁架你這其實是一個「預設值霸權」的問題。ChatGPT 的圖像生成,雖然強大,但預設審美其實帶有設計者的文化與美學偏好。 不設限,你就會默默被它的「土色世界觀」洗腦,最後自己都以為世界本來就該長這樣。 我們要做的是奪回控制權,讓AI聽我們的,而不是當它的濾鏡奴隸。 行動呼籲:讓色彩回到人類的世界如果你也厭倦了每張AI圖像看起來像舊金山陰天下午4點的感覺,那就把「色覺重置法」加進你的日常 prompt 吧。 你會發現:世界本來就是有光、有色、有溫度的。 👇把這句貼起來、設成常用指令,下一張圖就會乾淨清爽不再土👇 1請建立之後所有的創作圖像,除非我有指明要求,一般都以正常色彩飽和度、中性色溫為主。

  • article-Google NotebookLM「語音摘要」登場!讓你的筆記變身 AI Podcast

    2025/5/1

    NotebookLM AI Podcast
    Google NotebookLM「語音摘要」登場!讓你的筆記變身 AI Podcast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寫的報告、蒐集的資料,能自己「說故事」給你聽? Google 最新推出的 NotebookLM 功能 —— 語音摘要(Audio Overview),讓這件事變成現實。不再只是機械唸稿,而是兩位 AI 主持人,根據你上傳的文件,展開一段擬真的 Podcast 對話,講解、整理、比喻樣樣來。 是的,你的知識,現在可以「開口說話」了。 📚 不是朗讀,是智性對談這功能厲害的地方,不是聲音好聽,而是對話夠聰明。 支援 50+ 種語言:包括中文、英文、葡語、土耳其語等,輕鬆跨語言學習。 AI 雙人主持:一問一答地解析你丟進來的文件,用比喻與例子讓知識變得有溫度。 自訂語氣與主題深度:想要輕鬆閒聊風?還是學術論述派?你說了算。 彈性播放與下載:搭捷運、洗碗、健身都能聽,知識也能變 Podcast 陪你上下班。 🛠 怎麼使用語音摘要?只需幾步驟,讓你的筆記動起來: 前往 notebooklm.google,登入 Google 帳戶 上傳 PDF、Google Docs、網頁、YouTube 連結等內容 點選「語音摘要」,選擇「產生」 系統自動生成對話式語音版本,可即時播放或下載 想換語言?設定一下輸出語言就搞定 👩‍🏫 誰最適合用?這功能幾乎適合「任何需要吸收資訊」的人: 學生/自學者:把難啃的論文變 Podcast,加快吸收、提報更有感 講師/老師:課後摘要自動生成,外籍生也能跟上 內容創作者/上班族:快速整理報告資料,一邊走路一邊聽,節省時間又聚焦重點 🚀 這只是開始:語音 AI 的未來想像Google 表示他們將持續優化這項功能,包括聲音自然度、互動控制與個性化主持人設定。 未來的知識導航員,不一定是人類老師,而可能是一對專業的 AI 雙人組 —— 24 小時待命,無怨無悔,只為幫你更聰明地學。 想第一手了解這項功能,可參考官方說明頁:NotebookLM 語音摘要介紹 📌 #AI工具推薦 #NotebookLM #語音摘要 #自學神器 #知識管理 #AI學習 #GoogleAI #生成式AI #數位筆記革命 #AIPodcast

  • article-企業導入 AI 如何處理個資:雲端 vs 地端的關鍵選擇

    2025/4/30

    企業AI導入 資料治理
    企業導入 AI 如何處理個資:雲端 vs 地端的關鍵選擇
    導入 AI,別讓資料安全成為盲點我曾被一位企業老闆問倒:「我們能不能直接把客戶名單丟進 ChatGPT 分析?」這問題乍聽之下有點荒謬,卻暴露了一個企業在導入 AI 過程中常見但致命的誤解——他們以為只要用了 AI,資料的風險就能一併交給機器處理,無需再多費心。然而,處理個資並不是一場科技賽跑,而是一場風險控管的博弈。 雲端便利背後的法律風險在這個生成式 AI 快速普及的年代,很多人誤以為「雲端」等同「萬能」。尤其是當市面上出現一堆主打即時、高效、免部署的 AI 工具,更讓人忽略了資料本身的敏感性。企業在導入 AI 的時候,若只看到工具的便利性,卻沒有釐清資料風險,等於把機密檔案隨手交給陌生人。 事實上,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只要資料涉及跨境傳輸、未經當事人同意,或是未落實適當的安全維護措施,企業與負責人都可能面臨鉅額罰款,最高可達 1,500 萬元。這可不是「講講而已」的法律條文,而是近期已有企業因為使用外部 AI 工具不當,導致內部資料外洩而受罰的前車之鑑。 「冷熱分艙法」:兼顧效率與資安的策略那麼,我們該如何既擁抱 AI 的效率,又能守住資料安全的底線?這裡我提出一個親測有效的策略,我稱之為「冷熱分艙法」。 所謂冷熱分艙,核心概念在於依據資料的敏感程度與外洩風險,決定是否允許該資料進入雲端系統處理。 第一步,是先對資料進行分類。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筆資料如果外洩,會不會上新聞?」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它就是「熱資料」——包括病歷、財務報表、客戶名單等高度敏感資訊。 這類熱資料,應優先使用地端部署的 AI 模型處理。透過私有的 LLM 模型(如在內網中部署 Hugging Face 模型),我們能確保資料不會離開公司內部系統,即便處理過程中產生錯誤,也不會有外洩風險。 反過來說,像是行銷文案撰寫、市場趨勢彙整、產業報導歸納等,這類不涉及個資或屬於公開資訊的「冷資料」,就可以大方使用 ChatGPT、Claude 等雲端 AI 工具處理。這樣既能保有效率,也不需擔心風險。 混合部署應對灰色地帶不過,現實中還有許多「灰色地帶」的資料。例如半結構化的客服紀錄、包含人名但無聯絡方式的問卷結果等等。這時候,我建議企業採取「混合部署」的方式,也就是部分前處理交給地端、部分再用雲端工具微調,並配合內部訂定的資料分類與使用規範。 以我自己協助的一間醫療新創為例,他們原本習慣把醫病對話逐字稿全丟給 GPT 重寫,雖然成效不錯,但存在極高的風險。後來我們改為:先在地端模型初步過濾掉個資,再把剩下的語意內容交給雲端 AI 做語氣潤飾與簡化。這樣的作法,不僅大幅降低法遵風險,也讓內部資料流程更清晰。 最小權限原則是資安底線這套「冷熱分艙法」背後,其實對應的是資安領域中最核心的原則之一:「最小權限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Privilege)。也就是說,每一段資料、每一項任務,只授權給必要的處理系統,無論人或機器都一樣。 AI 不該是全能神,也不該變成資料黑洞。企業在導入 AI 的時候,唯有善用分類策略,才能真正做到既效率又安全。 結語:用對方法,才能用得安心最後提醒一句:資料才是企業最核心的資產,而不是附加品。你怎麼看待資料,就決定了你怎麼用 AI。 #企業AI導入 #資料治理 #個資法 #雲端AI #地端部署 #生成式AI #資料保護

  • article-在 Suno 做了一首歌,想公開播放?小心踩雷!《安心播放三重門》正式指南

    2025/4/29

    Suno AI 著作權
    在 Suno 做了一首歌,想公開播放?小心踩雷!《安心播放三重門》正式指南
    差點因為一首 AI 歌被告?我的真實經歷那天,我在 Suno 上做了一首屬於自己的 AI 歌曲,滿心歡喜地打算在朋友開的咖啡廳裡播放,分享我的創作成就。沒想到,一個簡單的舉動,卻讓我差點踩到法律的大雷。當我開始查詢相關規定後,冷汗直流:即使是自己製作的 AI 音樂,公開播放也可能涉及侵權問題!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創作的喜悅背後,其實藏著一連串不容忽視的風險。 不只是「自己做的」,就能隨便播放?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是自己創作出來的音樂,就能毫無顧忌地公開播放。但現實世界的規範遠比想像中複雜。尤其是在生成式 AI 興起後,版權的界線變得更加模糊,不再是單純的「自己寫的=自己擁有」。 從商業使用權的取得、公開演出的合法性,到 AI 生成內容可能涉及的潛在版權爭議,每一個環節都是潛藏的地雷。如果抱持著「應該沒關係」的心態貿然播放,輕則收到警告信,重則捲入侵權訴訟,代價絕對超乎想像。 為何需要《安心播放三重門》?為了避免再有人重蹈我的險境,我特別整理出一套自救的檢查流程,取了一個帶有畫面感的名字:《安心播放三重門》。這不是什麼艱澀的法律指南,而是每一位希望合法公開播放自己作品的創作者都能快速上手的實戰步驟。 只要通過這三道門,你就能大大降低風險,放心地把自己的音樂分享給更多人聽見。 《安心播放三重門》詳細攻略第一門:確認商業使用權首先,必須確認你是否擁有該首歌曲的完整商業使用權。以 Suno 為例,只有付費訂閱 Pro 或 Premier 方案的用戶,才能合法取得商業用途授權,包括公開播放、商業合作、上架串流平台等。使用免費方案創作的作品,僅限於個人非商業用途,一旦在營利場所播放,將違反使用條款並可能觸法。 所以第一步,務必檢查自己的訂閱方案,同時保留付款憑證與授權條款截圖,日後若遇到糾紛,才能有效自保。 第二門:理解公開演出規範通過第一道門後,別急著高枕無憂。根據台灣現行著作權法,只要在營利場所(例如咖啡廳、餐廳、商場)播放音樂,即屬於「公開演出」,即使音樂來源於自己,也可能需要額外取得授權。 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認為自己是作者就擁有所有權利,事實上,不同的使用情境可能涉及不同層面的授權問題。建議在播放前,主動諮詢專業律師,確認是否需要另行申請公開演出授權或支付相關使用費。 第三門:控管 AI 版權風險即便順利通過前兩道門,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大魔王:AI 生成內容的版權爭議。因為目前 AI 訓練模型可能使用了大量受保護的素材,生成出的作品有時會與現有作品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似性,這種情況下,仍可能遭到原作者提告侵權。 為了降低這方面的風險,你應該主動檢查自己的作品,避免旋律、編曲過於雷同市面上的熱門歌曲。同時,保存完整的創作過程紀錄,包括使用的 Prompt、生成時間等,必要時可以作為證明自己創作過程的證據。 若打算將作品在大型活動、公開營利性場合播放,更建議提前尋求 IP 專業律師的審查建議,將風險降到最低。 實戰案例:一線之隔,天壤之別讓我們用簡單的對比來看看,什麼叫做有做功課,什麼叫做裸奔風險: 狀況 一般做法(高風險) 安心播放三重門做法(低風險) 用免費版 Suno 歌在咖啡廳播放 直接播放,可能侵權被告 使用 Pro/Premier 方案,保留授權文件,合法播放 生成的旋律近似熱門單曲 覺得沒事繼續播 主動比對旋律,相似度高則重作或諮詢律師 事前的準備,決定了事後是否要疲於應對法律糾紛。你想當輕鬆享受音樂創作的人,還是焦頭爛額應付侵權指控的人? 深入思考:創作自由與使用責任的平衡進入 AI 創作時代,人人都是音樂人、藝術家,但同時,創作門檻降低了,使用門檻卻升高了。 不再是單靠「自己做的」這個理由就能自由使用,而是要清楚思考: 我用的素材是否合法? 我的使用情境是否經過授權? 我是否有能力舉證自己的創作過程? 理解並尊重這些規則,並不是要束縛創意,而是要讓你的創意能走得更遠、更穩、更安全。 結語:用專業態度,守護你的創作夢在 Suno 上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確實令人振奮,但真正讓作品走出虛擬世界、進入真實世界,成為眾人耳中的旋律時,專業與責任感才是最強大的後盾。 別讓無心的疏忽毀了自己的音樂夢。用一點點時間,通過《安心播放三重門》,你就能放心地在咖啡廳、在市集、在活動現場,讓更多人聽見你的創作,感受你的故事。 🎵 有任何問題,或想交流 Suno 音樂公開播放的實務經驗,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一起在創作自由與合法合規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黃金平衡點!💬 #Suno音樂 #AI音樂創作 #公開播放須知 #著作權意識 #安心播放三重門